发布时间:2025-03-10 17:34:43    次浏览
影向标周末版-第六十一期:评《黑处有什么》 《黑处有什么》得分6.1分1.大奇特:8分欧美老电影爱好者,DVD收藏发烧友。看的原版,院线版没看。将少女青春期懵懂与奸杀悬案交织起来,两点一线都是“未知的黑处”,都需要探求,凶手是谁反倒不重要了。老师有句台词“越是平时看上去蔫不拉几的,越是出人意料”即道出两者的共性。时代背景与少女成长非常写实,能够看得出剧作、美术与表演上的细节都很来源于生活。2. 风间隼:7分影评人。全片的关键词是荷尔蒙,驱动着男人的暴躁和女孩的好奇。很好地再现了九十年代初,那个一元化社会初步松动,而人们的欲望还没有完全被市场化编码的特殊时代,小地方的每个人都在期待着什么,却又不知该如何实现。作为处女作,流畅质朴,既没有独立电影的矫揉造作,也没有商业化青春片的狗血和下贱,值得推荐。3. magasa:7分《虹膜》电影杂志主编,“虹膜”微信公众号(IrisMagazine)运营者。通过大量细节的填充完成对个人化的小历史的回顾,不过偶尔也显得过于堆砌。影片本意不是讲杀人案,我认为少女日常生活和凶杀案的距离保持得比较好。为了过审所做的修改无疑降低了影片的层次,我的评分是针对原版。4. 西帕克:7分影评人,电影媒体从业者,蓝光收藏爱好者。凶杀背景包装的青春性启蒙电影。让人想到杜蒙的《小孩子》,凶杀毫无线索,完全成为故事的背景,真正的矛盾则是女孩成为女人的过程中和这个虚伪社会的矛盾。放在如今国内的环境中,实在大胆。5. 桃桃林林:7分影视自媒体人,运营微信公众号“桃桃淘电影”、微博“桃桃淘电影”、优酷视频“桃淘好莱坞”和“本周院线新片”。案件只是噱头,是花招。虽以案件做串联,却更多去讲女主角的成长,少女性的萌动与爱的萌动。而回忆的元素也很多,很多年代符号,相信很多人也能找到回忆。片中还藏了很多坏心眼,也很好玩。6. 悉尼卡通:6分影视剧编剧,影评人。想看中国版《杀人回忆》(这是第几部了?)的肯定会失望,因为这片跟《杀人回忆》基本没关系,甚至不是犯罪类型片,案件只是给全片串了个主心骨,以及增加了时代中弥漫的不安感。片子的好处是完整性,作为新导演,拍得没什么大毛病已经很不容易了,全片基本说人话,有套路,定机位镜头的设计以及隐喻虽然并不新鲜,但规规矩矩、老老实实,看得出有基本功有章法。全片想表达的意思也挺明确的,几无接受障碍。不过,影片整体水平也就大致是“没大毛病”了,散落一地关于时代与性别的批判与嘲讽,放在当下视野里来看,或仍有价值,但拳头大多落在空气里。而落在表层上,也缺乏足够的推动力。也许,提醒得意忘形的人们,不要忘却,从未远离,就是它的意义所在吧。另外,影片背景设置在1991年,但片中录像厅放映的《蜜桃成熟时》是1993年的影片,穿越了。7. 李宏宇:6分《南方周末》文化版编辑。那时候很多学校都有个把伊能静。“去海南”也是时代感很强的暗语。电影气质和方法都像是王小帅那一卦的,只是年代往后推了,好像这样的路数比较容易上手。叙述是散文式,好在细节呈现得都不错,演员说得过去。尾声有明显的外力痕迹,突兀失分。好奇导演原版的处理。8. 赛人:5分影评人,CCTV6《电影报道》(前身为《中国电影报道》)策划。容我任性一把,这算是感情分吧。它的症结有二,一是视听上魅力缺缺;二是太倚重对时代的发声。好的文艺,反映的不是变化,而是容易恒定的那一部分。宣传语叫“蜜桃案中熟”既轻佻又具怀旧感,但女性性意识的萌动,还是有些潦草。9. 王昕:5分电影研究者。影片整体的时代感较为混乱,大多数人物只呈现了刻版化的戾气较重的一面,没能呈现对人更丰富的理解。小姑娘的成长史与谋杀案叠合出了一些有意思的场景,但人物没能自然地融入环境,一种心灵史、心理史的书写未能完成。10. 吴李冰:3分常用笔名LOOK,影评人,《虹膜》电影杂志编辑总监。用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符号拼凑出来的历史现场、少女懵懂心事、连环杀人案件,这三者之间没有形成互为表里互相推动的有效联系。情节与情节之间始终处于毫无意义的堆砌重复关系。太多场面戏处于令人莫名其妙的尴尬状态,似乎主创自己也压根没想清楚这一场场戏到底是为啥而拍。 编辑:Chealsea